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象”的说法来自魏晋玄学,是对应於“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尽意”,此是象所尽之意。有象所尽者,即有其所不尽者。象所不能尽者,即“象外之意”。弘一大师借著这道理来说明佛教的真理,表示佛教对真理的最高体悟,是离语言文字思维的,所谓的“语言道断,心行路绝”者是。故说执象(语言文字思维,这些都是“象”)而求真理,真理其实就在咫尺之间,但对胶著与“象”的人来说,何止千里?
下面是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名言,曰: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佛说:“执相而求,虽咫尺亦千里”
“执相而求,虽咫尺亦千里”的意思是: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执象:有二解。一解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一解为像瞎子那样去摸象,始终不得要领。咫尺千里:近在咫尺而相隔有如千里,多指人为的隔阂。一咫等于八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出自《临终偈语》,作者弘一大师,体裁为四言绝句,作于清末民国时期。
原文如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译文:
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参考链接:临终偈语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LYesJF5P_XTC_4edte8ynb7eGQqhv-C2xuPY3bMt6wUl2J4aoh_aZIjhY8OLK5JIDCugtrrYLfu1voJvn0uPq
一相情愿,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很近,其实心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