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和职业之间没有过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专业是与职业相对应的;专业是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
我国大学共有13个学科,92个大学专业类,506种大学专业。13个学科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军事学。
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扩展资料:
职业的特征:
1、职业的社会属性:
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它体现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结合关系,其实也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这种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无疑是社会性的,他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反映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等价关系,这反映了职业活动职业劳动成果的社会属性。
2、职业的规范性:
职业的规范性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职业内部的规范操作要求性,二是指职业道德的规范性。不同的职业在其劳动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性,这是保证职业活动的专业性要求。当不同职业在对外展现其服务时,还存在一个伦理范畴的规范性,即职业道德。这两种规范性构成了职业规范的内涵与外延。
3、职业的功利性:
职业的功利性也叫职业的经济性,是指职业作为人们赖以谋生的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职业活动中既满足职业者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把职业的个人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结合起来,职业活动及其职业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4、职业的技术性和时代性:
职业的技术性质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每一种职业往往都表现出一定相应的技术要求。职业的时代性指职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职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专业术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汉语词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专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专业(汉语词语)
专业与职业是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一对多的关系、多对一的关系、一一对应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一对一
这种情况最为简单。它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中职类学校或高职学院。培养目标单一明确。此类职业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也比较单一。它属于学业规划中比较主动的一种态势。可以让我们先定目标,后选路线,在各种路线中选择求学成本最低的一条,这类专业和职业一般都适合于专业技术人员。
2、一对多
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普通高校中,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厚基础就是指这类专业。它们所对应的职业目标有多个,从职业的人格特征来看,许多都对应了两种以上甚至六种人格类型的职业都有涉及。比如前面所说的经济学专业,从职业人格来看,它可以对应研究型人格职业比如经济学研究,也可以对应管理型人格职业比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也可以对应艺术型人格职业比如营销策划,事务型人格职业企业信息管理等等。这样以来,我们在确定了专业方向后,还要确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这里要注意的是确定职业目标时一定要和自己的职业人格一致,比如你属于管理型的人格你就要选定是管理型人格的职业,比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并根据具体职业目标的标准要求来针对性地学习和开发其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还是经济学专业,你确定自己毕业后从事新闻记者这一职业,那么你在学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新闻记者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学习,比如写作能力、社交能力、新闻敏感度的培养、驾驶技术等等。此种类型适合于在学业规划时先确定专业后确定职业目标的情形。应该说,先定专业再定职业目标已经是一种比较被动的人生发展态势。然而由于这一类型的存在,它可以让学生比较顺利地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因此,作为大学入学的新生,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机,从被动走向主动。否则自己的人生发展将陷于更大的被动。
3、多对一
就是多种专业都可以发展到某一种职业的情形。这类职业一般属于管理型人格的职业。比如新闻记者,比如政府公务员,比如营销主管,比如企业管理等等。这种类型也适合于先确定职业目标后确定专业方向的情形。它其实和第一种比较类似,在学业规划时处于比较主动的态势,能够比较好地找到一条求学成本最低的学业路线。